常見的腰痛原因:
1、腰肌勞損、韌帶扭傷、痙攣

腰痛最常見的原因是腰肌的損傷或韌帶的拉傷。在搬運重物時姿勢不當,肥胖,劇烈運動等都可以導致肌肉韌帶的損傷。經常背著較重的背包和長期不恰當的睡姿也可引發腰痛。腰部位置特殊,活動度大,特別容易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損傷,引起疼痛。大部分情況下,如果治療及時,這些腰痛是可以治愈的。如果不引起重視,不及時治療,一旦轉變成慢性的腰痛,肌肉將長期處于一種痙攣狀態,這是人體避免進一步損傷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。
2、骨關節炎

對于40歲以上的人群,特別是年過半百的中老年,有時候腰痛常與脊柱的關節炎有關。除了四肢那些我們可以在體表觸及的大小關節,如髖關節、膝關節、肩關節等,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,腰椎間盤退變導致其高度的降低,椎骨與椎骨之間的軟墊質量下降,脊柱后方的這些小關節長期處于一種非生理的負荷狀態,類似于膝關節缺少了半月板的襯墊。關節的骨面直接接觸,過度受壓,逐漸出現了增生,肥大等形態的變化,嚴重者關節畸形,臨床表現為背部僵硬,疼痛。有時甚至出現錯位的情況,會導致非常尖銳的疼痛,患者感覺到“腰像斷了一樣,無法支撐體重”。
3、椎間盤突出(坐骨神經痛)
年齡、外傷等因素導致的老化使得椎間盤脫水,逐漸像癟了氣的輪胎,最后橡膠圈(纖維環)破損,髓核由于“爆胎”而突出。突出的髓核會壓迫坐骨神經和支配腰部的神經,導致下肢的疼痛,麻木和腰痛。與骨關節炎一樣,這其實也是人生衰老、退變的一種形式,只不過表現得比較急劇一點,而且常常與激烈運動或是搬動重物有關。涉及的人群也往往在生命更為活躍的30~40歲左右的階段。
4、骨質疏松

骨質疏松的危害是近幾年才被我們認識到的。隨著年齡的增加,體內骨鈣的總量在減少,尤其是絕經期后的婦女,變化更為明顯。這使得全身的骨胳不僅僅是椎骨,都變得更為脆弱,甚至可以因為輕微的外傷而出現骨折。對于骨質疏松的椎骨而言,嚴重者椎骨可以像一個空的蛋殼一樣,受到輕微的外力就出現壓縮性骨折,最后導致腰背部的疼痛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七、八十歲的駝背老人,就是因為長期、反復、多節椎骨的壓縮性骨折,導致了越來越“羅鍋”的外形。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“痹證”范疇。從目前臨床觀察,其發病率呈逐年升高,本病以前屬中、老年人才發病,而現在發病年齡在年青化,年齡跨度增大。臨床中的病人中最小年齡18歲,最大年齡89歲,40至65歲之間最多。